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電影《Prozac Nation》有感

《Prozac Nation》是我很喜歡的書,終於看到它的電影版。嚇得我呢。我大致認同IMDb這位網民的看法︰"I think I should start by stating that I was hungry for this film, the book Prozac Nation, which chronicles Elizabeth Wurtzel's battle with depression, meant so much to me and each delay to the film (and there were many) only served to increase my desire to see it. Then I watched it…. and from the opening scene my heart sank."

我對Christina Ricci有期望,看過《無頭谷》,她是典型美女,又拍過好評如潮的《愛登士家庭》,她的戲應該不會差。然而由Christina飾演的主角Elizabeth(Lizzie)一進場,已很有問題,不妥在於Lizzie全裸。這有必要嗎?記得書中沒這畫面,至少沒這氛圍。想說的是,不要為催谷票房而裸露。如果嘗試為這幕解釋,我會說Lizzie大學開學首日,她感到緊張和無力感,不知抑鬱症會否離她而去,故一絲不掛坐在床上,在換衣服上學與乾脆賴在床上好了的想法掙扎。

直到看電影,我才有意識故事發生在1980年代,角色髮型、衣著以及周遭環境不免顯得有點過時。最近在看1997年的港劇《壹號皇庭》,也覺得背景及人物打扮好像很遙遠似的,當然我成長於那年代,並不會對其人事感陌生。或許人就是活在此時此刻吧,過去的再追悔、捨不得也無用,最後都要讓它隨風而去(說得很瀟灑吧)。

但我認為書及電影的《Prozac》不會這麼快被時代淘汰,如Sylvia Plath的《the Bell Jar》,至於《Prozac》會否在小說界屹立多久,那就留待時間決定。我想往後的十、二十多年它還會有市場,因可令人產生共鳴,幫助抑鬱症患者,讓他們知道自己並非孤獨作戰。換言之,我覺得抑鬱還有其市場,但希望患者及他們身邊的人可早點脫離苦海。

我還不喜歡電影劇情和對白,我明白一齣戲的時間有限,最多只能將故事濃縮至2個半小時,當然會省略書中不少內容。這戲選擇以Lizzie大學一年級的經歷為重心,包括她第一次性交、重遇4年不見的父親、照顧受傷母親和再次見心理醫生等。當中有數段兒時倒敘,我喜歡她「界」手一幕,我記得書中主角有多瘋狂,她上學時不午膳,而是躲進洗手間「界」手,且會「雕出」不同花紋,嚇壞人。

那幕約10秒左右,略嫌太短。該網民說得對︰"Furthermore the time constraints lead the film to focus solely on the Harvard years cutting out the important childhood/teen years and leading to a resolution which occurs far to early making depression seem like a problem which can be solved within a year."

書中有不少精彩句子,高興電影主角有說到海明威的小說寫道,有人問某角色為何會破產,對方答︰「逐漸地,然後突然間變得一無所有(Gradually, then suddenly)」,主角「抽水」解釋這與患上抑鬱症一樣。我認為她的比喻再貼切不過了,抑鬱症確實是這麼一回事。利益申報,我沒看過精神科醫生,但認為自己患上抑鬱症,與相關徵狀吻合,同時也覺得自己康復中。

若有人問我何時發現患上抑鬱,我也會抄主角的答法。實情是,我也不知道,只是一向有點「灰底」,直到在一段期間發現自己的情緒長期處於負面狀態,死亡念頭如影隨形,常覺得很無力,看不到未來,那就是抑鬱正式佔據我的心之時。

我不滿的是主角說上述對白的節奏有點快,且也有說其他不相關的事,這或會混淆觀眾視線,亦稍微浪費佳句。除這句外,電影似乎不多引述書中精警對白。算了,不想再罵。我想這齣戲不夠好看,與演員無關,而是牽涉導演及編劇等,他們不了解/不夠了解抑鬱症是甚麼,故未能乘著熱賣自傳再做傳奇。


參考資料︰
Prozac Nation Reviews & Ratings -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236640/review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